冬奥会后成“打卡”热点,“60后”老首体焕发新活力
滑行、旋转、跳跃,光洁的冰面上,几个人影翩跹起舞,伴随动作变换,脚下的冰刀在冰面上划出深浅不一的弧线。场边众人的视线都被冰上起舞的身影所吸引,人群中不时传出掌声和叫好声。
在冰上滑行的并非专业运动员,而是几位花样滑冰爱好者。今年4月23日,在北京冬奥会结束后不久,首都体育馆(以下简称首体)首次对公众开放,活动当天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打卡”。
从1968年竣工至今,首体走过了54年的风风雨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这里是排球比赛场馆。2022年北京冬奥会,首体华丽转身,承办了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个项目的比赛。未来,这座“双奥场馆”还将充分利用场馆和院区空间,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体育强国贡献力量。
首都体育馆在外观的修整上秉承了“修旧如旧”的理念。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修旧如旧”,场馆外貌原汁原味
坐落在海淀区的首体始建于1966年,1968年正式竣工。建成至今,这里先后承办了1981年男子冰球世锦赛、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多项体育赛事,见证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定格历史长河中多个极具意义的重要瞬间,其中不乏首体的身影。
1971年4月13日,中美两国乒乓球运动员在这里进行了友谊比赛,一段“小球推动大球”的佳话就此流传。1973年,亚非拉乒乓球邀请赛也在这里举办,“乒乓外交”再添新篇。
过去半个多世纪,首体共经历过三次大规模的修葺和改造。最近的一次,就是为了迎接今年的北京冬奥会。
2015年的7月,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北京再次迎来奥林匹克盛会,中国冰雪运动发展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契机。
随后,首体确定成为北京冬奥会竞赛场馆之一。为了满足办赛要求,2018年,首体开始改造。
历经风剥雨蚀,首体外墙已经有些陈旧。对于这一记录了北京城市变迁和体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场馆,在其外观的修整上秉承了“修旧如旧”的理念,保持其作为城市标志性建筑的风貌。
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文革介绍,在这次改造中,首体外观保持原有风貌不变。室外的台阶、檐口都沿用了原有的风格,建筑的外窗分割比例也与过去保持一致。细节方面也是如此,每一根凸出的柱子、海棠角都被保留了下来。
为了改善观赛体验,首都体育馆场地座席有所缩减。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科技加持,馆内系统焕然一新
外观“修旧如旧”,内部却是焕然一新。“首都体育馆内部的音响、灯光、制冰等各个系统都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回顾场馆内部的修整改造过程,李文革如数家珍。
首先就是视频显示系统的升级,主要包括了天幕、两侧端屏以及环屏三个部分。
由36块方屏组成的天幕总面积达1360平方米,由高分子聚合材质制成,它具有吸声、透声的功能。通过场内布置的四台高清工程投影与程控轨道镜系统结合,可以营造出各种氛围的视频效果。
最让李文革印象深刻的是花滑比赛的收官表演——GALA SHOW时的天幕,“GALA SHOW那天,这块屏也得到了使用,它和冰面的投影、灯光完美配合,我在现场看了觉得非常震憾。”
在馆内东西两侧,还各设一块端屏。比赛时,两个显示屏可以再拆分成两块,同时显示计时积分和比赛回放。另外,场馆四周加设了一圈400米的环屏。需要时,天幕、端屏和环屏可以联动显示内容,达到烘托现场气氛、提升现场观赛体验的效果。
为了改善观赛体验,场地座席也进行了调整,座椅数量由原来的17000个缩减到了现在的15000个。通过加大座椅尺寸,增加座椅间距,提升了观赛舒适感。
在观众区,增设了无障碍座席,整个场馆的无障碍设施进一步完善。“这次改造还在观众入口处增加了无障碍电梯,包括大厅里也设置了无障碍卫生间,全部都是配套的。今年冬奥会时,这些无障碍设施都派上了用场。”李文革说。
首都体育馆内的天幕总面积达1360平方米。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此外,馆内新的灯光照明系统,可以满足项目的不同要求。从节能适用的角度,还设立了高清转播、一般转播、专业训练、国际比赛四种模式;新的场地扩声系统,既能按照观众区扩声和场地扩声分开,也能结合到一起。根据赛时需求,实现了针对播报席、贵宾区、场地等不同区域的分区控制;5G光纤的应用则为互联网云观赛、实时转播、信息实时交叉等参赛观赛新体验创造了条件,通过现场三维采样、数据采集、空间建筑重构、线上系统云计算,实现线上云逛首都体育馆……
当然,作为冰上项目竞赛场馆之一,首体对冰面进行了重点改造。
2020年11月11日,首体完成场地制冰,2022年北京冬奥会第一块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冰面诞生。改造中采用的二氧化碳制冰系统,环保性能最优,对臭氧层破坏潜能值为零,而且能有效提升冰面质量,保持冰温均匀。李文革解释说:“制冰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冷凝热。通过交换,可以对热量进行利用,比如将其用于场馆浇冰车的热水浇冰、冬季取暖等等,实现了变废热为宝。”
改造之初,场馆也提前考虑到了赛后综合利用问题。通过预留插穴转换件,改造后的首体不仅能举办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球等赛事,还可满足排球、篮球等夏季项目的办赛需求。
经过这次由外到内,从上到下的全面改建,首体场馆功能得到全面提升。此次升级改造,满足了冬奥会对竞赛场地高标准的要求,营造了极佳的参赛和观赛体验,也为后续场馆综合利用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2020年11月,首都体育馆完成场地制冰。 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供图
冰面转换,两小时内极限操作
今年北京冬奥会期间,首体承担了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个项目的比赛任务。从1月27日官方训练开始,至2月20日最后一场花样滑冰表演滑结束,首体场馆群共经历了25个训练日和17个比赛日,产生了14枚金牌。
在这里,武大靖领衔的中国短道速滑队拿下混合团体接力项目金牌;任子威力压强敌赢得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项目冠军;花样滑冰项目中,隋文静/韩聪在双人滑的角逐中摘金,这是中国冬奥军团在北京冬奥会上的第9枚金牌。另外,短道速滑项目中,男子1000米银牌和女子3000米接力铜牌也被中国队收入囊中。3金1银1铜的成绩,为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北京冬奥会之旅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月5日,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决赛,首体观众见证中国队摘下首金。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奖牌之外,首体也记录了中国体育健儿们力争突破的身影。花样滑冰团体冰舞韵律舞比赛中,王诗玥/柳鑫宇创造了中国冰舞组合赛季最高分;金博洋在男子单人滑项目中也刷新了个人赛季最高分。
“当时眼泪不自觉就流了出来,不光是因为首金,更是想到了我们所有冰雪人在背后付出的努力。”聊到2月5日中国队在北京冬奥会上拿到首金的那一刻,李文革的情绪依旧激动,“像赛时的冰面转换,只有亲历者才知道这里面工作的艰辛。所以,看到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上取得好成绩,真的会激动到泪水流出来。”
赛时,首体的多功能转换标准冰场受到了参赛运动员、工作人员以及国内外媒体的一致好评。日本花样滑冰选手羽生结弦、加拿大短道速滑名将查尔斯·哈梅林等都给予了首体冰场极高的评价。
赞誉背后,是整个场馆团队的付出。由于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对冰面的厚度、温度等要求各不相同,两个项目之间需要进行冰面转换,这对场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短道速滑“最快的冰”到花样滑冰“最美的冰”,转换时间最紧张时只有两个小时。
李文革坦承,冰面转换确实是一个难题。为了实现冰面温度在两个项目所需范围之间及时切换,首体制定了相应的运行策略:场地转换时,通过控制系统的操作,调整冰层温度。同时,采用浇冰车多次短间隔时间浇热水的方式,将整个冰面温度调整至所需数值。另外,通过冰底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避免温度过高出现“滑冰”的现象。
另一方面,根据转换需要,场馆还组建了专业团队。在场馆设施设备方面提前做足功课,根据实际需要新建、改建首体制冰浇冰设施,购入了浇冰车等新型设备,为冰场转换等保障工作夯实基础。
2月19日,隋文静/韩聪花样滑冰双人滑夺冠,为中国军团完美收官。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历久弥新,“60后”首体焕发光彩
今年4月23日,冬奥会结束后不久,首体首次组织对外开放活动。近百名热爱冰雪运动的市民,在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参与了生动有趣的冰上体验活动,享受冰雪运动的乐趣,感受浓厚的冬奥氛围。
来自海淀区人大附中等多所学校的队列滑校队带来了精彩表演,引得现场参与者掌声不断。在这次开放活动中,冰雪运动爱好者们既可以在场地外的辅助滑训练器上试滑,也可以在专业人员的保护下,上冰体验。无论是否有滑冰基础,市民都能在此感受冬奥会的赛时氛围,收获冬奥赛事级别的冰上体验。
开放日这天,场馆内还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羽生结弦北京冬奥会表演滑上再现其标志性的吻冰礼。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有的小学生来了就问我,韩聪和隋文静夺冠的时候,等分席是在什么位置。他们就坐在等分席那儿,让家长给他们照相。还有羽生结弦的小粉丝问羽生在哪儿亲吻冰面,我们的工作人员指明后,他们就会去找。”回忆起开放日当天的场景,李文革的脸上露出笑意,“好多人从冰场上下来的时候,看表情,就感觉他们特别高兴,走的时候还沉浸在滑冰的快乐中。”
未来,首体将利用场馆和院区空间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无论专业的、业余的,还是少年的、青年的体育比赛都会有,也包括各类文化活动,后续都会举办。”李文革表示,首体会充分利用自身优质资源开展大型群众性活动,服务门类也将延伸到文化展览,自媒体和微媒体运营等多个领域。
作为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大本营”,着眼四年后的米兰,首体已为专业运动员提供训练便利做好了准备。
现在院区里共有比赛训练场馆三座、冰场五块,相关的附属设施涵盖科研教学、体能训练、医疗康复、餐饮、住宿保障等功能,可以同时满足冰壶、短道、冰球等项目的专业运动员上冰训练,也具备举办相关项目国际、国内专业赛事的条件。“我相信,超一流的环境、超一流的设施、超一流的保障服务,一定能够助力运动员展现一流的竞技水平。”李文革说。
记者 | 赵雪